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政策密集铺路,资本加速涌入,中国低空经济正从概念蓝图加速落地为产业实景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日前,中国移动主导的全球首个低空经济共享设备国际标准成功立项,为低空设备互联互通确立了国际依据,更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与标准建设实现重大突破。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司挂牌,到民航局专项工作领导组成立,制度障碍逐步扫清,中央与地方的双轮驱动,让低空经济成为城市产业升级的核心赛道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此刻,北京手握全国最多的低空经济专利,深圳以全球70%的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份额领跑,上海聚集了半数eVTOL头部企业,成都则在空域管理改革中先行探索……各大城市纷纷加码布局,产业集群初具规模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究竟谁能凭借产业链完备度、技术创新力与场景落地效率脱颖而出?所谓的“第一城”,是看龙头企业的引领力,还是政策与市场的协同深度?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01、<span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分层治理</span>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由中央财经大学联合多机构编撰的《中国低空经济投融资报告:中国低空经济投融资地图(2025) 》(下称《融资报告》)指出,当前,我国低空经济呈现出“国家统筹、省级协同、地市执行、区县落地”的治理格局。各层级权责清晰、梯次推进,共同推动低空经济从制度构建走向产业实践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在顶层设计层面,国家侧重于制度框架与空间规划,为低空经济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。例如,2024年12月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的《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》明确提出,持续推进空管体制改革,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,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,为行业提供清晰的制度保障与发展路径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省级层面则承担起“承上启下”的关键角色,既贯彻国家战略,也结合地方实际推动产业落地。各地通过专项规划、政府引导基金、试点园区等方式,在技术创新、服务保障、安全监管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展开差异化探索,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均衡发展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在地市一级,政策更注重执行与操作。截至2025年6月,全国已有82个地级市出台低空经济相关政策。广州率先发布《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条例》,为行业提供法律支撑;芜湖、安阳、成都等三十多个城市也相继推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,重点围绕飞行审批、交通调度与应急管理等环节,落实监管与保障职责,成为低空飞行管理的“第一责任人”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认为: “各地政府加码布局低空经济,是对新兴增长点的前瞻捕捉,既为产业创新升级注入动能,也推动区域经济多元发展、强化地方新赛道竞争力。作为融合航空制造、运营服务、数字经济的复合型产业,低空经济潜力巨大。政府的积极介入,能通过制度供给与资源整合加速市场培育,推动要素集聚,构建起由政府引导,市场主导的良性产业生态。”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从产业结构来看,低空经济涵盖基础设施、生产制造、运营服务与飞行保障四大核心环节,各环节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形成“硬件支撑—产品供给—场景服务—安全兜底”的深度耦合关系:基础设施为产业提供起降、通信等基础保障,生产制造构建无人机、通航设备等核心供给能力,运营服务拓展物流、文旅等商业化场景,飞行保障则通过空管、应急体系守住安全底线,四者共同构成完整且具有韧性的产业生态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科技行业分析师高正林告诉《企业观察报》:“整体来看,中国低空经济政策始终以安全监管为底线,以基础设施同步推进、产业发展有序培育为核心方向,这种底线思维叠加发展导向的政策设计,既通过风险防控稳定市场预期,又借助基建与产业扶持激活市场活力,为行业增长筑牢根基。”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在此背景下,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推动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。据不完全统计,近一年来低空经济领域新增企业数量达2427家,增量规模已接近过去三年总和。这一数据直观反映出资本、技术、人才等要素加速向低空经济集聚,推动产业正式告别培育期,进入规模化、商业化发展的新阶段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02、<span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区域协同</span>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低空经济区域格局正加速成型,全国已有30个省份将其明确纳入2025年政府工作部署,超过250个城市提出具体发展计划。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“东部引领—中部承接—西部突破”的梯度发展态势,各区域基于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形成差异化路径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从企业分布来看,产业集聚特征显著。《融资报告》数据显示,十九大国家级城市群承载了95%的低空经济企业,其中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等五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60%以上相关企业,山东半岛、中原等城市群以制造见长,而西部滇中、天山北坡等区域则依托空域优势聚焦运营服务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东部地区凭借科技与资本优势,在政策设计上注重系统性与前瞻性。北京、上海、广东等地围绕无人机、eVTOL、低空通信等高端领域,率先推出全链条支持政策,着力构建可复制的制度体系和管理规范,为全国提供示范样本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中部地区发挥制造业基础和区位优势,扮演着产业承接与集群培育的关键角色。湖北、湖南、河南、安徽等省份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和应用示范项目,在“承上启下”中构建起连接东部创新与西部突破的发展桥梁,政策着力点兼顾产业转移、服务配套与安全监管协同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西部地区则依托空域资源禀赋,以制度创新实现差异化突破。四川、重庆、陕西、云南等地充分利用试点政策空间,在空域开放、飞行测试及应急救援、农林作业等特色应用领域大胆探索,展现出明显的后发优势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企业层面的投资活跃度直观印证了产业的热度。2020至2024年间,低空经济领域共有2694家企业开展对外投资,累计投资企业达8346家,平均每家企业投资3家关联主体,反映出资本正沿产业链进行系统性布局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在这一过程中,地方政府的支持方式也从初期的政策引导,逐步延伸至更具实质性的资金层面。以重庆梁平区为例,在今年5月举行的低空经济专题发布会上,当地宣布组建规模达10亿元的产业基金,专项用于支持相关企业发展。这类由政府主导的产业基金,不仅提供资金助力,更发挥引导社会资本、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表示,产业基金通过直接注资,有效破解低空企业初创期的融资瓶颈,加快技术转化与市场拓展进程。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,一是以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,扩大产业规模;二是依托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,促进产业链集聚;三是通过资本导向加速技术迭代,推动产业升级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同时张玥也提醒,基金运作也需要把握三个关键,确保资金使用透明规范、建立动态风险评估体系及保持投资方向与区域产业战略协同。此举既防控金融风险,亦保障政策目标与市场效益的统一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03、<span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第一梯队“领飞”</span>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低空经济迈向规模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,在于第一梯队城市的战略引领与优势突围。每日经济新闻·每经智库、城市进化论联合火石创造发布的《城市低空经济“链接力”指数(2025) 》(下称《指数报告》)表明,北京、深圳、上海分别以95.58、86.12、79.15的高分稳固“领飞”地位,与其他城市形成显著断层,强者愈强的格局已然成型,且三城依托各自禀赋,走出了差异化的发展路径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北京凭借“创新+政策+产业链”的三重核心优势,成为低空经济的“创新策源与产业枢纽”。从数据看,北京低空经济企业市场化融资事件超900起,占据全国融资网络的绝对核心;作为全国空天一体创新中心,其航天产业规模、低空经济专利总量均居全国首位,还聚集了航天科技、中航工业及清华、北航等顶尖科研力量,是全国低空经济监管、政策、法规与标准的制定源头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在产业落地层面,中关村(延庆)低空经济产业园形成“整机制造-智联网搭建-基础设施建设”的全产业链格局;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(如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共建低空安全研究院),北京打破技术转化壁垒,加速人才输送与科研产业对接,进一步强化了创新与协同发展能力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深圳以“产业规模+场景应用+政策突破”的硬实力,扛起低空经济“全球产业标杆”的大旗。截至2024年,深圳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已突破千亿元,无人机年飞行量超70万架次,其中无人机总产值达1070亿元,消费级、工业级产品分别占据全球70%、50%的市场份额,大疆、道通智能、美团无人机等企业构建起全球领先的产业链生态,相关企业数量超2500家,“世界无人机之都”地位稳固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在政策与规划层面,深圳率先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专项法规,2024年发布的《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(2024—2026年) 》进一步明确目标:到2026年底,建成“1+5+4”总部研发测试布局,实现产值突破1300亿元,建成1200个以上低空起降点、开通1000条以上低空商业航线,并落地全球首个低空智能融合系统(SILAS),打造“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”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上海则依托“技术特色+人才储备+国际化资源”,聚焦低空经济“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”赛道。作为中国eVTOL技术策源地,上海聚集了全国约50%的eVTOL创新企业,拥有全国70%的民航体系专业人才,金山区华东无人机基地已引进近40家产业链企业,“大飞机+新能源汽车”的双重产业优势为低空经济提供了技术与制造支撑。2024年12月,注册资本9亿元的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(由上海机场集团等六大国企持股)成立,标志着上海将进一步整合金融、贸易、航运等国际化资源,推动低空经济向高端化、服务化方向突破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陈石燕表示,自2024年起,上海已梳理并明确首批6条新城特色产业细分赛道,北斗产业与低空经济均位列其中。依据《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的规划,至2027年,上海需构建起覆盖低空新型航空器研发设计、总装制造、适航检测及商业应用的全链条产业体系,届时低空经济核心产业规模需突破500亿元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中国(成都)低空经济研究院、湾区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坦言,当前低空经济正处于规模化、规范化发展的关键期,北京、深圳、上海凭借企业聚集、创新活跃、资本充裕等优势,不仅定义了国内低空经济的发展高度,更通过差异化路径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04、<span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追赶阵营跟随</span>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紧随第一梯队的,是广州、成都、南京、苏州、杭州等万亿级城市共同组成的全国低空经济的头部追赶阵营,《指数报告》显示,其“链接力”指数均突破43分并跻身全国前十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火石创造产业数据中心显示,截至2024年末,全国低空经济企业数量最多的10座城市分别是深圳(788家) 、北京(782家) 、成都(481家) 、上海(470家) 、西安(341家) 、广州(332家) 、南京(313家) 、郑州(292家) 、武汉(291家)和重庆(283家),上述城市均位列其中,与北上深共同奠定了全国低空经济的产业格局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从城市差异化优势来看,各城市依托自身禀赋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。广州以“eVTOL产业+多元应用”为核心竞争力,其创新聚集度位居全国第三,聚集了亿航智能、小鹏汇天等头部企业,同时积极推动载人飞行商业化落地,应用场景覆盖城市空中交通、物流配送、应急救援等领域;根据《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》,广州明确聚焦无人机及新型航空器研发制造,目标2027年低空经济规模突破1500亿元,进一步强化在华南地区的引领地位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成都凭借“工业无人机根基+空域改革先行”的优势,被誉为“工业无人机第一城”,产业年均增速超20%且产业链完整;作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城市,成都不仅启用国内首个阶梯式低空空域,还是全国首个气象赋能低空经济试点城市。据悉,成都目前已有22家企业直接覆盖产业链多环节、32家企业紧密关联,中航工业成飞、四川航空等企业更夯实了其航空制造实力,成为成渝地区协同发展的核心引擎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南京则依托长三角科创资源,聚集近300家低空经济链上企业,重点推动低空经济与本地优势的航空航天、智能制造产业深度协同,以“产业融合”路径强化区域辐射力;苏州则以“产业集聚+资本加持”为特色,截至2025年5月,苏州集聚低空产业链企业超500家、其中整机企业40余家,产业规模达408亿元,打通低空制造、低空飞行、低空保障、综合服务全链条。苏州市市长吴庆文表示,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,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。苏州将坚持“规则先行、场景牵引、市场导向、技术保障、安全第一”发展方针,聚焦“打造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”目标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杭州聚焦“数智化+制度创新”,以打造“数智低空第一城”为目标,自2018年起便布局低空经济,目前已形成智慧物流、城市管理、应急救援等丰富应用场景,尤其在全场景商业化运营上优势突出。杭州通过推出《低空数据安全管理办法》、创新“政企共治”模式,将企业实践经验融入政策制定,为低空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。</p><p><br/></p>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高正林直言,这些追赶者城市虽发展路径各异,但均通过聚焦核心优势、强化区域协同,共同推动全国低空经济从“头部领跑”向“多点支撑”的格局演进。</p><p><br/></p>